風險態度與防疫行為
計劃主持人 : 劉錦添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
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
我們透過調查實驗來檢視不同的疫苗研發公司國別是否與如何影響台灣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我們已於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執行完成調查實驗兩次。我們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和控制組比較,當接收到中國公司研發的疫苗資訊時,個別民眾的COVID-19疫苗接種意願會顯著下降,但若接收到台灣、美國與德國公司的則分別沒有影響。同時,本研究還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即使在實驗操弄中控制了COVID-19疫苗的保護效期和副作用,相較於其他實驗組,中國實驗組的受試者在主觀上仍認為中國製疫苗的保護力較低,其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較高。
在分析民眾風險態度和防疫行為方面,我們已於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執行完成調查實驗兩次,檢視不同的疫苗研發公司國別是否與如何影響台灣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與願付價格。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我們將COVID-19疫苗視為剛進入國際藥品市場的新商品。在疫苗效力未有定論、使用者體驗並不充分的情況下,疫苗研發公司國別就會是疫苗消費者評斷疫苗品質、決定是否願意購買並施打疫苗的重要依據:若消費者主觀認定某疫苗研發公司國所生產疫苗的品質較其餘疫苗研發公司國差,那麼該消費者自然也較不願意施打來自該研發公司國的COVID-19疫苗。
我們的實驗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實驗設計包含一個控制組和四個實驗組,問卷填答者將會被隨機分派進其中一組。在各個實驗組中,我們控制包含臨床試驗階段、保護效率、保護效期、副作用與問世時間等疫苗資訊,僅針對疫苗研發國國名(「中國」、「德國」、「美國」、「台灣」)進行操弄。然而,不論隨機分派到實驗組還是控制組,受訪者閱讀完疫苗資訊的敘述後,將被立即詢問是否願意接種疫苗。若受試者並非選擇「完全不願意」施打疫苗,則他/她將被進一步詢問願意花多少錢接種一劑該疫苗。藉此,我們得以估計不同疫苗研發國國別對民眾接種疫苗意願和願付價格的平均處置效果(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本實驗研究是透過網路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本身是以調查軟體設計,並委由兩家第三方民意調查公司於線上進行問卷發放與回收。前者已於2020年12月31日交付1,200個樣本資料,後者則是於2021年1月20日交付了751個樣本資料。在進行資料清理、標記、和檔案合併後,我們最終收集了1,951個年齡區間介於20-55歲間的全台代表性樣本(分北中南東四個區域抽樣,樣本年齡分布則依循人口分布)。
在分析資料後,我們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和控制組比較,當接收到中國公司研發的疫苗資訊時,個別民眾的COVID-19疫苗接種意願會顯著下降,但若接收到台灣 、美國與德國公司的則分別沒有影響。同時,本研究還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即使在實驗操弄中控制了COVID-19疫苗的保護效期和副作用,相較於其他實驗組,中國實驗組的受試者在主觀上仍認為中國製疫苗的保護力較低,其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較高。
我們的研究亮點在於說明了相較於其他國家製造的疫苗,台灣民眾之所以較不願意施打中國製疫苗,原因正是民眾對中國製疫苗的品質觀感不佳。即便中國疫苗研發團隊已出示眾多數據、乃至於無償推廣到他國進行施打,皆未能減少台灣民眾對該國疫苗效果的疑慮。在應用方面,本研究從台灣民眾對疫苗生產國的觀感出發,透過實驗方法來尋找能有效影響/扭轉民眾施打疫苗意願的資訊刺激,進而提供政府宣傳施打疫苗時,在資訊內容和傳遞機制設計上的參照,以確保疫苗施打率能有效提升。
